重点说说《教父》几场戏,你就知道为什么它是最好的电影了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本文又长又专业,但如果你耐心看到最后,就会发现一个你无法拒绝的福利。
提到经典的黑帮电影《教父》,你肯定知道马龙·白兰度、艾尔·帕西诺、黛安·基顿,也多半知道导演科波拉和原著作者马里奥·普佐,但你不一定知道它的摄影师戈登·威利斯。
他对这部电影的功劳,几乎不在任何人之下。
圈内尊称戈登·威利斯为Prince of Darkness,有直译成「黑暗王子」的,但我觉得称他为「低影调王子」更为恰当。威利斯在《教父》中以独特的室内低影调的用光方式,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视觉化表达:深邃的眼窝、笃定的气质、黑色西装的口袋中插着一朵玫瑰花……老教父的形象令人过目不忘,摄影师发挥的作用不在白兰度的精湛表演之下。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说说,《教父》的摄影到底好在哪里。
当年,外界对《教父》画面风格最大的质疑是,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和眼睛。若是在古典好莱坞时期,这样的画面肯定被视为技术上的严重失误而成为废片。大概也会惹怒那些不可一视的制片人,他们肯定会大骂:看不清明星的脸,观众掏钱来看什么?在制片人制和明星制双重裹挟的好莱坞,对明星的消费是大制片厂最为看重的。
值得庆幸的是,《教父》拍摄的年代已经是导演有很大话语权的新好莱坞时期。大制片厂不仅允许放弃牛仔、英雄、精英等人物形象,劫匪、皮条客、男妓一一亮相于大银幕,也在尝试接受电影语言方面的新探索。
威利斯在《教父》中大胆运用大光比、低影调的手段,让明星的俊俏脸庞深深陷入黑暗中,这种创举多少也得益于当时的大制片厂求新、求变的心态。
威利斯最终挑战了古典好莱坞形成的电影制作规范,尤其是观众对明星形象消费的基本要求。在他简洁的低影调光效和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张力之下,以前那些甜腻完美的明星形象被彻底粉碎。
所谓低影调,对于摄影师而言首先是个技术问题。摄影师将画面的影调「控制」为高调、低调、中灰调,这其中涉及到光比控制、准确曝光与正确曝光、曲线中肩部和趾部的分布、反差、密度关系、色温控制,以及胶片本身的性质等前期技术问题,也包括冲洗等后期中的其他技术问题。
而这一系列将画面「控制」为何种影调的前提,都是为了寻求电影中叙事节奏、气氛营造和角色塑造的「表现」的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中任何追求客观状态的表现形式,也都是主观表达的需要,电影画面中根本不存在客观纪录一说。
观众在电影院中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满情绪的画面,观众会因为画面呈现的气氛,与电影中的人物一起悲伤或开心、失望或惊喜……这一系列带有主观情绪的画面,正是由摄影师在脑海中预设的效果之下,通过大量的技术控制来完成的。
就说戈登·威利斯在《教父》系列中运用的低影调效果,通常在低影调的画面中,亮色或者亮部只在整个画面中占很少的比例,大量面积呈现为阴影和暗部。
所以,对摄影师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在现有的胶片条件下,表现出暗部的层次和细节,如何让画面效果在黑暗中同样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与此同时,低影调营造出一种压抑、阴沉、略带神秘感的气氛,将人物的情绪表现为低落、绝望、无助。
面对外界对《教父》画面风格的不解与质疑,威利斯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摄影没有范式。」他认为运用暗部和阴影更能表现出影片中邪恶、充满杀机的基调。《教父》三部曲,尤其是前两部在七十年代取得的巨大轰动,其余音绕梁至今,证明了威利斯的远见。
《教父》的第一个镜头:殡仪馆老板面对镜头的正面大特写,脸部不完整,额头被裁去了一半,只有脖子却没有露出肩膀,这是明显违反构图法则的画面,因为残缺的头部特写破坏了脸的完整性和对身体的想象。
但这种直视镜头,仿佛与观众直接对话的视觉冲击力,加之用光线营造的低调气氛,雕刻出来他的神情:眼窝深陷、脸颊发黑、一点点微光的眼神。就这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将影片的情绪基调迅速定位,就这一个镜头瞬间收住了观众的心,让人不寒而栗。
《教父》的第一个镜头
低影调立即成为威利斯摄影风格的鲜明标志,在整个《教父》系列中他一直保持着低影调为主的影像风格。
其实,威利斯并没有完全离经叛道,并没有全然无视古典好莱坞时期的用光原则。古典好莱坞时期,对于模拟自然光线的追求,与保持明星完美形象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常常使得光影明显违反自然规律。
尽管威利斯喜爱低调效果,但是他本着模拟自然光线,尊重自然法则的方式来用光。他善用顶光,正是他对于光源方向的重视,同时他严格控制呈现在银幕上自然光线和室内照明的比例和效果。
就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来看,从殡仪馆老板头顶上的高光可以看出,灯从人物侧前方上方往下打,光源面积并不大,因而脸上的立体感明显:眼窝深陷、两颊收缩、颧骨发亮。此时的人物,又深陷在深色的背景中。整个视觉效果表现为大量的暗部,唯有人物的脸上有清晰的质感和表情,观众自然会全心投入到对这个人物的关注上。
在《教父II》麦克和参议员在书房中谈条件的一场戏中。麦克坐在他父亲的那个位置上,但是窗口打开了,窗外的光线以大面积的散射光效果打进屋内,房间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明亮了很多。麦克虽然背对着窗户,但他的脸转向侧面,使得窗外的自然光仍然成为他的主光。
同时,窗外的情景以一种虚写的方式得以展现。与此同时,相对于麦克的明亮,参议员则坐在书房的一角,那是阳光无法企及的角落,参议员脸上靠着台灯的暖光照亮,他眼窝深陷其中,整个人处于整个低调中。
麦克与参议员面对面交谈,但他们两人仿佛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一样,既没有光线上的交融,或者说有点不接戏,也没有视线上的呼应,景别上也没有交代出彼此的位置和关系来,而是在通过各种方式刻意回避他们的平等性,和达成共识的可能性。
威利斯在光线冷暖、自然光线还是室内人工光线的选择上的用意不言而喻。用明媚的太阳光表现想要恢复到正当行业的麦克,而想要黑钱的参议员的人处于房间的阴影中,用小小的、有些暖光的台灯照亮丑陋的参议员的嘴脸。
顺便提一句,百叶窗是从古典好莱坞时期起就一直为摄影师热衷使用的光线造型道具。在威利斯的摄影中,百叶窗是一件贯通或阻隔室内与室外的重要关卡。甚至,不同疏密的百叶窗与不同的教父之间形成了象征关系,这可能是美术和摄影部门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果。
低影调作为一种用光方式,在技术上需要对胶片宽容度和光比最大化的运用,对于摄影师而言是一个挑战。
在《教父》系列的影片中,奠定整个系列影片视觉气质和风格的是低影调,细节丰富、层次分明和质感细腻的大面积的暗部,以及与亮部的巨大反差,同时亮部也不失去细节、层次和质感,这需要拍摄时控制曝光量,而扩展影调应该是冲洗的时候会用到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威利斯敢于挑战业已形成的观影心态,敢于打破对完美明星形象的一味追求,放弃部分商业诉求。
显然,威利斯成功了,他不仅超越了低影调的技术实践,还将低影调作为塑造角色形象、体现角色气质、表现角色内心情绪、暗示故事发展的方法,使之成为电影叙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威利斯拍摄室外的高影调的场景同样不落俗套,尤其是麦克在西西里岛上恋爱、结婚的那段时光,亮丽的影调、旖旎的风光,淳朴、自然的真情实感,让多少人心生向往。
低影调似乎是戈登·威利斯最为人称道的影像标签。但电影影像终归要讲故事,摄影参与叙事的方式主要有运动、影调、景别等等。威利斯在这些方面,也堪称一代圣手。
七十年代的电影中自然不会像现在的电影那么多花哨的运动、眼花缭乱的剪辑、乱入的光线。那时候电影中的狂野更多来自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没有完全用电影视听的方式外化展现。
威利斯善用一些几乎让观众感觉不到的运动方式,来表现人物出场。这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代教父的性格中笃定、不动声色的一面。
比如《教父》中老教父柯里昂的出场。镜头从殡仪馆老板脸上缓缓拉出,直到柯里昂的手、肩、后脑入画。当殡仪馆老板起身绕过桌子,和柯里昂都位于桌子后面,即画面前景与柯里昂耳语时,他们俩完全处于阴影之中,光线一直在画面的后景,丝毫照顾不到两个人物。
这种光线仿佛在告诉观众,他们俩耳语之事见不得光。此刻,观众只能从声音上判断老教父的年龄等,却依然不知道老教父的样子。当他们俩耳语结束后,才切到老教父的正面:带肩膀的近景显得非常正式,低影调表现出老教父的性格,身后的百叶窗透进外面的微光,不仅建立起了室内、外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新一代教父的未来之路。
老教父柯里昂正面的第一次出镜首先是建立一种地位关系,其次才是他的外貌特征。缓缓拉出的镜头,不仅体现了人物的神秘感,也给了充足的时间,利用表情、手势、动作,在老教父出场的那一刻,建立起他的形象特征。
当老教父被人枪击,兄弟俩和其他人商量复仇的一场书房的戏,虽然这不是麦克的第一次出场,但就叙事而言,可视为他在家族地位中崛起的开始。作为挚爱着父亲的儿子,麦克虽无心加入黑帮继承事业,但他要为父亲报仇。
所以,在这个段落中,叙事需要逐渐强化麦克的这种感情。威利斯用摄影机的外部运动,参与到强化麦克情感的叙事中,或者说,这种运动的方式让桑尼和其他人渐渐发现到麦克的存在和他的重要性,运动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叙事中这一慢慢发现的过程。
这是一个足以让观众忽视镜头运动的长镜头。当麦克刚刚开腔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前景有一个人的背部几乎挡住画面1/3,麦克居于另外没有被遮挡的那部分画面的中间的下方,他居于画面中的比例非常小、且弱。
随着桑尼坐下,机位降低,麦克才居于中间的视平线中间的位置。麦克不紧不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摄影机才开始非常缓慢地往前推,直到推到麦克的中近景,画面中只有气定神闲的麦克,没有其他人。
而颇有趣味的是,镜头并没有以直线运动往前直接推上去,而是使用了偏离视觉中心线、自左往右的运动轨迹。这种带有曲度的运动方式,使得观察麦克的时间比直接推上去要延长很多,也配合了麦克缓缓道来的语速,和渐渐发现麦克才能的情绪。
等他说完后,书房内一片寂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样,然后才是其他人的反应,先出笑声,然后再出画面。这个长镜头,不仅有着缓慢运动的静水流深之美,控制了叙事的节奏,更是恰当地表现了麦克深藏不露的一面。威利斯就是这样用镜头的运动参与到叙事中,体现了麦克与众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麦克真正出场,担当重任的开始。
同样是还是这场书房中商量复仇计划的室内戏。这场戏的影调要明显比老教父的上场戏中亮一些,影调的变化预示着教父家族关系和在纽约黑帮中地位的变化,或者说随着新人掌权,这个黑帮家族也会迎来新的变化。随着桑尼和麦克等人讨论的深入,人物走位速度变化、音量提高、语速变化,桑尼与众人之间开始有了稀稀拉拉的争论。
虽然,在这场年轻人的戏中,屋里的大部分还是呈现为黑色为主,但是,整个场景内的亮度提高了,好像被铺了一个基本的光线作为底色,而再也不是压抑的暗调。
人物的影调变成了中灰色,他们脱去了西装外套,穿着衬衫和马甲,身上的亮色也要多于西装革履的老教父。老教父,那如《红与黑》中的于连一般的装束:黑色的西装、红色的玫瑰,正是他人生的写照。
此时的麦克,深深地坐在沙发椅中,穿着解开扣子的西装,仍然表现出沉稳的气度来,有着几分老教父的颜色。
在这场戏中,影调渐渐出现亮色,尤其是同老教父时代相较,影调在这里提示了人物的性格,预示了故事的走向。
景别最基本的功能是让观众看清楚导演希望了解的信息,比如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对话场景中,交代人物的关系、位置等,一直以来都有约定俗成的景别格式和剪辑方式。一旦打破这种景别格式和剪辑方式,必然带来新的意义。
麦克与毒贩、黑警谈判的段落中。餐厅内,黑与白为主要的颜色。三人同桌吃饭,呈现出麦克和毒贩面对面,黑警在另一边的格局。一开始有一组过肩对打的镜头,交代了一下几个人物的基本状态,画面中并没有直接明显地表现警察与他们俩的关系,甚至到接下来的对话中,黑警都是被主观地排除在这两人的关系之外的一个角色。
接着,当麦克和毒贩准备切入正题后,麦克为特写镜头,他仔细观察着对方的一举一动,毒贩仍然是过麦克肩膀的中近景。当毒贩说要用意大利语对话时,又给了双方过肩对打镜头,两人都向前调整了坐姿,用更靠近对方的姿势开始谈判。
几组过肩对打后,以服务生送餐作为分割线,景别又开始变化。麦克又变成特写镜头,毒贩依然是过麦克肩的中近景。这时候的景别差异在于两人的内心活动,麦克一直盘算如何干掉对方,而毒贩似乎在认真地和麦克谈判,与麦克分析各种利弊关系。
《教父》餐厅刺杀戏的过肩对打
这时突然切到两个全景镜头交待这个餐馆的情况,分别从两人的背后拍摄,一个平视机位,另一个微俯机位。再切回两人谈判时,完全是一个人的特写切换到另外一个人的特写,值得注意的是,麦克始终在回避对方的眼神,他们之间其实一直没有建立视线上的交流,这暗示了谈判中隐含的对立情绪。当他们又开始用英语交流的时候,麦克的语气强硬了很多。
在这组镜头中,画面开始并不仅仅直接对着说话的人,而常常用画外音的方式来表现听者的表情。当画面再切回过肩对打镜头的时候,麦克借故去上厕所,我们知道他要行动了。
当麦克从厕所出来后,坐回桌旁,过肩拍摄麦克,镜头缓缓推向麦克,直到大特写,麦克的紧张情绪不仅表现在他的眼神中,同时还用餐厅外地铁进站的轰鸣声和刹车声来表现,等地铁的声音安静下来,麦克站起来一枪命中毒贩眉心,接着朝警察开了两枪。做完这一切后,转身离开。
在这场对话为主的枪杀事件的戏中,威利斯并没有沿用惯常的过肩对打来表现对话,而是多次用单边过肩对打,与特写麦克形成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表现对话双方冲突的方式,他们在心态、情绪和地位等方面都是失衡的,大量表现麦克的心理变化的特写正是凸显他酝酿潜伏杀机的绝好体现。
作为摄影师的威利斯,正是用这种反常规的景别方式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而不仅仅只交代双方的对话关系和心理距离。
威利斯偏爱用40mm的镜头,这个焦距的镜头接近于人眼的视角,他也偏爱平视的视角,所以很少在电影中看到仅仅为了视觉效果而改变视角的镜头,诸如《惊天大阴谋》中大俯拍国会图书馆的镜头,在威利斯掌镜的影片中很少见。在威利斯的观念中,任何改变拍摄视角的依据,都是基于影片风格的需要,或者叙事的需要,而不是单纯为了炫技。
值得一提的是对麦克和妻子凯的景别处理。当麦克逐渐掌权,他和凯的诸多次对话,或者说是吵架中,几乎始终没有让他们出现在同一画面中,直到《教父III》中,当他们都已经老去后,终于获得了一次放松长谈的机会,这时才让他们同时出现在画面中。两人在一间厨房中坐在桌子的两端,在画面上也因此被隔断。这再次强调了,麦克和凯的关系始终不可能修复并融为一体。
以下是福利
喜欢《教父》的,没有一个不喜欢《教父》的配乐。
现在,《教父》视听交响音乐会将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奏响,今年4、5月间,上海、北京两地将盛大举行《教父》音乐会。上海场将于2016年4月23日在上海大舞台进行公演。
本次音乐会精选《教父》电影里中耳熟能详的音乐进行编排及现场演奏,配合现场高清大屏播放《教父》电影视频,将现场观众带入了惊心动魄的时代,领略一场波澜壮阔的故事,当然还有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杜瓦尔等演员的伟大表演。
尼诺·罗塔,《教父》主要的音乐创作者,号称「意大利电影音乐教父」,他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与维斯康蒂的御用作曲家,著名的《八部半》《卡利比亚之夜》《道路》《甜蜜的生活》等作品都是由他担纲作曲。他的电影配乐作品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同时有极具民间音乐特色。
The Godfather Waltz是全片出现的第一首乐曲,伴随着黑色字幕的展开,小号奏出一段伤感孤独的的苍凉旋律,然后以中音提琴重复渲染这段旋律,最后过渡到单簧管主奏的圆舞曲主旋律,结束。
这首音乐作为《教父》的主题曲,是两代教父柯里昂父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它的旋律就像一个历尽世事的老人的临终回顾,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洞达感也让人心生感慨,极度感怀。
说到《教父》里最著名的配乐,非Speak Softly Love莫属。先是一段粘连迟滞的黑管旋律,然后是吉他伴奏下的单簧管奏出主旋律。这首曲旋律优美,又略显哀伤,拥有西西里民间音乐的音调特色,哀婉动人,在涉及新一代教父的爱情故事时,它屡屡出现。
第157分钟,本片中最为人称道的「洗礼与复仇」大戏开始,此时由管风琴演奏的庄严音乐The Baptism响起,配合麦克手下残酷仇杀和迈克手中婴儿洗礼的交替蒙太奇,形成及其强烈的声画对立效果,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熟悉的旋律是否再一次勾起了你对这部经典之作的回忆?此次由官方授权的《教父》视听交响音乐会,必将成为一场别开生面、不同凡响的感官盛宴。
届时,国际顶尖的84人交响乐团将在现场完成《教父》中所有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配合现场高清大屏播放《教父》电影视频,将我们带回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利坚,领略一场波澜壮阔的命运起伏。
此次将在现场高清大屏中播放的,是经派拉蒙官方授权,由数字高清重制的完整版《教父》全片。所以,这同时也是一次欣赏经典电影的机会。
这是一个你无法拒绝的邀请:
4月23日 上海大舞台(上海体育馆)
《教父》视听交响音乐会,期待与你的那次相遇。
票价:880/680/480/280/18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908hmhhs&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大麦网购票。
在本文下回复评论,我们将选出点赞最多、质量最高的几位,免费赠送4月23日在上海的这场音乐会的门票!
往期精彩内容